“十四五”期間確定的碳減排目標主要包括能耗消費強度和綠色轉型發展兩個方面,因此,重點用能企業也應該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低碳時代,企業在確定發展方向,生產何種產品時,就應考慮到符合低碳發展的要求,首先應該選擇碳排放強度低、碳排放總量少的產品。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擇。
(1)發展現代制造業,降低傳統制造業的比重,企業盡可能減少或不上高排放的產品項目,或不在擴大高排放產品的產能;
(2)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品,降低企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
(3)發展環境友好、綠色驅動的低碳產業,如生態農業、森林碳匯產業等;
(4)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大力推進企業節能、減排、降耗,提高低碳產品在企業產品中的比重。
近年來,圍繞“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及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企業低碳管理人員應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并采取相應行動,既是對實現低碳目標做出貢獻,又可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占領先機。
(1)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多部門發布《關于印發淘汰落后產能工作考核實施方案的通知》,加強對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檢查考核;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下達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圍繞控增淘劣、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低碳發展,積極推進化解產能過剩各項工作。企業在配合執行這些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可以優化企業產品結構,同時獲得政策規定的各項支持政策。
(2)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改委于2011年發布《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并于2013年再次進行修訂,通過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節能低碳目標。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部門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計劃(2011~2015年)》、《關于重點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2014年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實施一批示范工程,促進關鍵傳統行業升級。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對傳統產業提出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提升能效、綠色改造升級、化解過剩產能、降低碳排放等戰略任務。工業和信息化部推進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批復包頭、張家口等11個城市試點實施方案,探索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和模式。
(3)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012年以來,國務院印發《“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并陸續發布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規劃。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要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2015年國務院批準籌備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總規模為400億元人名幣,重點支持處于起步狀態的創新型企業。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力爭至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及至2021年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繼續保持高速擴張態勢。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一、二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景氣指數分別為153.7和149.3,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在近三年的較高水平,始終位于較強景氣區間水平。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的政策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下一步將從兩個方面豐富相關內容,形成完整政策體系。一方面是進一步完善集群建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名單中所涉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僅是目前產業領域的一半左右,其他如數字創意、新能源汽車等具備高度集群式發展傾向的領域都沒有出現。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完善集群考評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目前尚未明確其進入退出機制。從進入機制看,《“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建設一百個左右特色集群,因此下一步尚有較多發展空間。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采取的這些措施,都需要在企業,尤其是重點耗能、碳排放企業的落實。這些政策出臺后,得到了大多數企業的積極響應。實踐證明,凡是積極實施產品結構調整的,都獲得了良好的收益,并在未來發展中占據了有利位置?!笆奈濉?、“雙碳”期間及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政策會不斷出臺,重點排放企業應抓住機遇,積極采取行動,實施結構調整,降低碳排放。